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,以新兴技术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。1个人能同时管理2.4万只鸭子,同样的水面却能养出更多的蟹苗、鱼苗……传统养殖场靠天吃饭,靠养殖师傅经验操作,有了智能设备、数字化技术加持,这些新型养殖场不仅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,也为周边农户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。
从水塘到“云”端,
1人管理2.4万只鸭子
云平台的应用,让全国最大的高邮鸭养殖基地实现了智慧养殖。在高邮鸭良种繁育中心的智慧养殖控制室内,“云上牧场”实时显示的目标温度、舍内温度、舍内湿度、二氧化碳等一排排、一列列数据格外醒目。
“这是11栋鸭舍的数据。”该中心特聘技术员王帅鹏指着大屏上“栋舍11”的字样介绍,这栋鸭舍里有2.4万只鸭子,只有1名工人在管理。鸭舍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偏差超过5℃,系统就会自动启动风机、湿帘等设备进行温度干预,直到达到理想室温。如果没有这套智慧系统,那就需要凭养鸭师傅的经验进行人工操作。
据介绍,2020年10月高邮鸭良种繁育中心迁建一期工程建成投运,占地500亩,新建生态环保养殖鸭舍16栋,自动化笼养舍16栋,每年可养殖高邮鸭20万只、产蛋3200万枚。为实现“智慧养殖”需求,在高邮市供电公司的配合下,安装投料、通风、监测等电气化设备,建设鸭舍温度智能控制及数字化平台,实现对鸭舍120扇窗户、20台排风机、600平方米湿帘风机以及40台苗鸭孵化房的智能控制。去年11月,又安装了37台监控器,让采集终端与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信息实现对接。
相比于传统的水塘养鸭,智慧养鸭更加精细化、科学化,且用工成本可节省一半。“这么大一个高邮鸭养殖基地,养殖人员只有15人。”高邮鸭良种繁育中心负责人查安春介绍,下一步将建设二期工程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预计每年可为农民提供150万只的纯品高邮鸭苗,以推动高邮鸭业经济发展,带动群众一起致富。
从“平房”住进“楼房”,小蟹苗产量效益翻番
在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,养殖户周先云的40亩蟹苗田今年已经卖了2万斤蟹苗。“精品苗能抓住回头客,蟹苗养好了,客户自然而然就来了。”说起销量攀升的原因,周先云表示,主要得益于农技专家帮助他培育良种蟹苗,同时改良了蟹苗养殖技术。
据悉,当涂县是河蟹养殖大县,其中乌溪镇是专业化蟹苗培育乡镇,生产面积8000亩,蟹苗年产量450万斤,蟹苗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。为了把“小蟹苗”做成“大产业”,乌溪镇投入上千万元,打造了标准化蟹苗培育基地。
采用优质良种“云海大籽”,改大塘为小塘、改陡坡为缓坡、改浅水为深水,同时配套双增氧机和物联网设备……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中心利用省水产产业发展项目资金,从科技强农、机械强农着手,在乌溪镇启动良种培育和技改试验。
“通过空间拉伸,种植水草,给螃蟹增加活动空间,相当于从住‘平房’变成了住‘楼房’。”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中心主任石小平解释道,螃蟹是爬行动物,在没其他附着物的情况下,基本都在水塘底部活动。整体活动空间拉大,符合它的生物学特性,产量和空间也就随之而提升。
据悉,经过近一年试验,目前新技术养殖下的蟹塘亩产蟹苗达600斤以上,亩产值2万多元,产量效益实现翻番。
工厂化养殖,每立方米水体出产100斤鱼
在芜湖市江湾生态农业科技公司鱼苗孵化基地,一个个直径达6米的蓝色养殖桶里,一尾尾鲈鱼苗在此孵化。
“一个养殖桶用两季,一季孵化鱼苗,一季养殖成品鱼。”上海海洋大学客座教授、孵化基地的技术负责人顾树庭告诉记者,这里实行的是工厂化养殖、智能化管理,数字化技术控制每个养殖桶的温度、氨氮、ph溶氧量,尾水也会经过环保处理后再排放。
该基地于去年10月开始建设,目前已有28个养殖桶,新增的32个养殖桶也将在近期投入使用,基地的产能还将进一步扩大。该基地主要孵化经济效益较高的鲈鱼苗,智慧化管理将鱼苗的成活率提高到70%-80%,通过反季节销售的模式,大大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。
顾树庭从事苗种研究30多年,给基地带来了精心研究五六年的育苗技术。目前已成功孵化了1000万尾鲈鱼苗种,出售300-400万尾,大大缓解了周边市场农户对高端鱼苗的需求。
“5月份以后就能养成品鱼,在我们的养殖工厂,车间里每一个立方米的水能产100斤鱼。一个养殖桶能出产成品鱼4000-6000斤,相当于传统养殖两亩水塘的产量。”顾树庭告诉记者,这种养殖方式,单位面积产量高,还缓解了土地占用,同时成品鱼的品质也比传统养殖要好很多。
发展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的现代养殖业,让传统养殖摆脱“靠天吃饭”的困境。顾树庭表示,工厂化养殖是今后鱼类养殖的一个方向,兼顾了生态与高产,希望通过科技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参与,以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。(陈燕飞)
Copyright ? 2015-2022 西南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8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@qq.com